校团委社团服务中心走访常州非遗传承人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05-26浏览次数:1220

近日,社团服务中心负责人孙松磊、张家华、邢斯琪和社团服务中心原负责人施降儿走访了常州市梳篦博物馆的梳篦、乱针绣、留青竹刻三位非遗传承人杨雯老师、吴承老师、白雪飞老师以及在新北区春江昊晟花木种植场、青果巷的麦秆画、泥人和糖画两位传承人王艾青老师、吕信芝老师,就我校非遗工作室创建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梳篦传承人杨雯介绍,常州梳篦属于江苏省常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常州梳篦主要包括梳篦和木梳两种。梳篦也称篦箕,以毛竹、牛骨、生漆等为原料,经七十多道工序制成;木梳以黄杨木、石楠木为原料,整个生产过程由28道工序组成。杨老师的课程会将看、听、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4-5节课程,由浅入深让同学们逐渐感受梳篦文化的魅力。在掌握基础工序后,同学们可以进行自我创作,将独具个人特色的图案或元素融入进最后的成品。

社团服务中心通过与乱针绣传承人吴承的交流,了解到乱针绣是将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并利用特殊的乱针技法制作的“针画”。因其操作简单,无论同学们是否有相关刺绣方面的基础,都可以通过两小时的学习制作出一份简易又不失精美的成品。

留青竹刻传承人白雪飞告诉同学,留青竹刻之所以传承百年,是因为精美的工艺价值外,更是因为竹子本身代表着中国古代所推崇的名士之风。它的雕琢不仅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的加持,一份制作精良的竹刻需要花数个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才可完成。同学们后期经过培训和练习做出的成品不仅可供自己收藏,还可以作为我校非遗工作室的展品,供全校师生共同欣赏学习。

麦秆画传承人王艾青介绍,秸秆作为麦秆画的原料之一,如果进行焚烧处理,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而现在可以将它收集过来,相当于变废为宝。麦秆画的内容以花鸟虫鱼、人物风景为主,符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传统和审美需求。制作麦秆画的原料很简单:先用卡纸做底板,颜色则以麦秆本色为主,经过染、烫、熏等多道工序,以便能做出立体精美的成品,同学们通过1-2个小时的学习,做出的成品用相框装裱,在用作装饰的同时,也蕴含着环保理念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通过拜访吕信芝,社团服务中心同学们了解到,泥人是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糖画则属于地道的民间画种,是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它亦糖亦画,可食可观。两者的作品内容主要是十二生肖、四大名著里的人物与卡通人物等,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做成其他各种类型,深受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的喜爱。参与课程的同学们可以在经过一番具有创意的制作后,享受到自己创造的艺术美食。

通过本次走访常州非遗传承人的活动,大家深刻意识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主力军的大学生,更应该敢为人先,担起这份重任。也希望通过大学生们的努力,能够唤醒更多的人去进一步了解和学习非遗技艺,保护和传承中华瑰宝,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之路,实现“非遗”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动态传承,将非遗艺术打上历史时代烙印,源远流长。

(社团服务中心 蒋沁怡/文 顾景超/摄 校团委 李殷 顾勇/审核)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