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由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矿业大学和我校共同承办的江苏省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邵进、我校校长汤正华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汤正华主持3场专题报告。来自省内145所本科、高职院校的41位校领导、专家、骨干教师等近380位代表,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江苏模式”。
开幕式上,汤正华致辞。他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重点介绍了我校将劳动教育实践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万人进千企”活动构建劳动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百‘练’成钢”教育打造劳动教育新课堂,要求学生大学四年全程进实验室、企业、社区等从事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劳动中促成长,在实践中育新人。
丁晓昌在讲话中指出,目前高校还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普通意义上的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更多结合实践、实习、实训,发挥聪明智慧,还要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把劳动教育的意义进一步提升。
邵进表示,不仅是劳动内容的教育,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实践能力教育,最重要的是尊重劳动、喜爱劳动的精神,还有他本身的能力素养,最后要在整个校园、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的文化。
会前,副校长张兵接受了江苏新闻媒体的采访。他介绍,我校通过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部分专业通过嵌入式人才培养,在企业必须有一年的实习经历,才能取得相关的课程学分和符合相关毕业要求。
本次研讨会,共举行了4场专题报告。它们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顾建军教授所作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构建》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宁本涛教授所作的《融合育人下的创造性劳动教育》报告,中国矿业大学石礼伟教授所作的《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解析》报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曾凡远副校长所作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解析》报告。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高校中有劳动无教育、有教学无课程、有内容无体系的问题同时存在。高校劳动教育的途径有: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高校在这四条路径上都要有设计,既要盘活存量,又要推进增量,做到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这样才能把劳动教育真正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江苏省高等院校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江苏模式”搭建了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在江苏高校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党委宣传部 王超/摄 教务处 陈建忠/文 邹一琴/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