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研究进行时 | 《常州运河文化丛书》广结硕果——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成果综述(三)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7-03浏览次数:2100

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积极关注大运河文化带研究的前沿成果,加强与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和互动,强化学科之间、兄弟城市之间的协同,营造浓郁的社科研究创新氛围,研究院的平台效应已经溢出。

围绕“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主题,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产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创新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学术成果。其一,成果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鲜明的问题意识和较强的创新价值;其二,应用研究成果突出当前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相关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导向;其三,基础研究成果聚焦学术前沿、学科建设和跨学科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突出江苏省研究优势和研究特色。形成了一批学术扎实、创新性强、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题决策报告、系列论文、理论专著以及可转化性成果。

本期将重点介绍由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共同资助出品的《常州运河文化丛书》的三本学术著作。之后,还将陆续推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邵志强、张戬炜著《常州运河史话》(凤凰出版社2020年4月再版)

运河承载着常州的古今之变,千年文脉,一水相续。《常州运河史话》用质朴的语言,将常州的文化史描绘地栩栩如生。一页页史书犹如流动的运河,无声地承载着时间的厚度,充分展现城市的钩沉。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景观,形成了诗性的江南情怀、温婉的人居气度和轻盈的城市面貌。作为“母亲河”,大运河成为常州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常州运河史话》在历史、空间与人文精神的三个维度,为我们铺开一幅优雅的常州运河全图。在这幅秀丽壮阔的画卷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关于大运河常州段各历史时期的变化特征、空间地理的传承迁移以及乡土人情的影像记忆,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来自于一位“老常州”人的深情与理想,人文精神的抒写,这也是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题中之义。


薛焕炳著《常州名园录(上、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常州地区古典园林的前世今生及文化艺术价值。全书分为常州篇、金坛篇、溧阳篇等,共计76万字(含插图所占篇幅)。全书共记录了自唐宋至民国时期常州的各类园林160余座,该书作为常州运河文化丛书的第一套作品,将为常州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旅游明星城市建设提供文史支撑,并足以证明常州不愧为江南百园之城。

对常州园林的研究,就是为了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美丽家园服务,同时也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服务。可以相信,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常州园林一定会重放异彩,并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中独树一帜。


王继宗著《龙城·龙脉——大运河为纲的常州古城水系变迁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

全书以图证史,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印刷精良。文字内容详实规范,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有一系列全国影响的重大发现和创论。书中收录彩图四十余幅,黑白图也有四十余幅,全都依据常州市档案馆收藏的民国二年徐权《武进县市区地图》为底图,精确绘制唐及以前内子城、五代外子城、五代罗城、明清新城这四套城池的格局形制;又据常州市图书馆所藏宣统元年《常州府城坊厢字号全图》中五十幅分图,拼合成整个常州全城图,又据国家图书馆所藏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书首五十幅分图,拼合出整个武进县全境图和全城图,在论述时截取有关部分作为附图。其图全都是依据一手史料拼绘而成的原创成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又赏心悦目。书中楷体字皆是引用历代文献,根据历代常州与武进县地方志等珍贵的档案史料,分先秦至南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研讨常州古城池的历史变迁,指出其源自运河又与运河相互作用的互动格局,是学术界首次详细考证常州城池演变而形成的首部专著。

该研究成果依据大量史料文献与珍贵古旧地图撰著而成,是学术界首次打通龙城常州与龙脉江南大运河互动格局,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今天,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价值与旅游开发启示。

(社科处  朱亮亮/文摄  何虹/审核) 

关闭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