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主办、我校承办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题研修班”举行。校党委书记汤正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兵主持27日上午的活动,并作专题报告。来自全国160多所高校的校领导、教学条线领导、专业带头人、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有关科研院所、企业人员近700人齐聚我校,共同分享和探寻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良法善策。
汤正华热情致辞。他代表学校向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指导和支持我校发展的上级部门、兄弟院校和合作单位表示感谢;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目标定位等基本情况,以及在人才培养、学科科研、课程专业建设、社会服务、师资队伍、产业学院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表示,作为承办方,我校会竭诚做好各项会务服务工作,努力搭建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助推院校间资源共享、开展项目合作,实现同进步共发展。
围绕本次研修班主题,姜恩来提出四点建议:坚持育人为本,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坚持产业为要,探索精准服务路径;坚持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一体化整体格局。
随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郭建如教授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探讨》为题,介绍产业学院出现的普遍性、象征性与必要性,产业学院的理想型与多样态,产业学院投入、利益与风险,产业学院的多功能与激励,产业学院与新工科教育改革等内容。
东莞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廖文波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与现代产业学院2.0版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报告中,从区域需求导向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的新工科创新发展、产教联合迭代发展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等方面,分享学校的做法、经验与成效。
常熟理工学院校长姜建明作题为《建设产业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 全面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介绍学校校情、产业学院建设实践,分享对产教融合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认识,指出要厘清四个逻辑关系,探索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新模式。
27日下午至28日上午,相继举行包括我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与思考分享在内的8场专题报告。张兵以《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为题,简要介绍我校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具体交流我校关于产业学院建设的思考、顶层设计,以及为什么建、怎样建及其建设成效,指出建好现代产业学院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扎实推进。
其他7场专题报告分别是:哈尔滨剑桥学院校长张福利所作的《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宁波工程学院原党委书记苏志刚所作的《高质量现代产业学院的表征、问题与策略分析》、常州大学教务处处长薛冰所作的《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基于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的案例分析》、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监事长史国栋所作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认同与实践探索——以常州地方高校为例》、南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华亮所作的《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盐城工学院副校长王伟所作的《服务区域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思考与盐工实践》、台州学院副校长李钧敏所作的《校城共生视域下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的路径设计和模式探索》。
28日下午,全体学员实地参观我校智能制造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本次研修班内容丰富、维度多元、视角多样,11位专家全面聚焦研修主题、紧扣报告话题、结合实际,既有面上的理论政策等的解读,也有诸多点上的好做法、成功经验分享。研修形式较灵活,既有集中学习研讨的“知”,也有走访参观的“行”。这对高校进一步增强对现代产业学院的认识和理解,明确建设定位、把握建设重点、拓宽建设思路,打好产教融合组合拳,加速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 郝艳娜/摄 王萍霞/审核)